撒奇萊雅族的聚落主要分布於臺灣東部,大致在今日的花蓮縣境內,主要分布於花蓮奇萊平原,人口約有9百多人,因主要分布於花蓮奇萊平原,並同時兼有漁業以及狩獵等經濟產業,又因甚早接觸噶瑪蘭族人,從其學習水田耕作,因此水稻的種植歷史甚早。
屬於母系社會,採入贅婚,從妻居。撒奇萊雅族同樣有與阿美族相似的年齡階級,據日本學者的田野資料所記載,在日治時期德興(sakor)的年齡階級(sral)是每5年進階一次。男子從嬰兒成長到15歲的時期,這個階級為幼年級(wawa)。15到23歲為青年級(kapah)的預備階級,必須要參加青年組前階級的未成年組,這個階級稱為Masatrot,他們必須開始住宿在青年集會所裡頭(taloan),服從上面階級的命令和指揮,接受訓練。
撒奇萊雅族稱神靈為dito,相當於阿美族的kawas。撒奇萊雅族相信萬物有靈,超自然的力量無所不在,人的生死也同樣受到神靈的影響,出生是因為神靈附著於身體內,女人能夠受孕,也是有神靈的存在。人的身影存在身體內,當人們死亡後,身影也就脫離了人的身體。在神靈裡,也包含有祖靈的存在,只是祖靈的位置無法預測,不知固定的地點在哪裡,似乎只有祭司才能夠與祖靈溝通。
撒奇萊雅族將一年四季分為pasavaan(春天)、ralos(夏天)、sadinsing(秋天)、kasinawan(冬天),隨著季節舉行相關的祭儀活動。撒奇萊雅族的歲時祭儀,與其他臺灣的南島民族一樣,havay(小米或粟)或tipus(旱稻)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作物。根據日文文獻的紀載以及撒奇萊雅族耆老的口述,早期撒奇萊雅族的祭典是以小米為祭祀中心,按照小米生長時節,分為播粟祭、捕魚祭、收成祭、豐年祭與收藏祭。「Miamaivaki長者賜飯」是長老們祝福未成年青少年們的一種儀式,是特有的傳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