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族分布於南投縣魚池鄉及水里鄉,大部分邵族人居住日月潭畔的日月村,少部分原來屬頭社系統的邵人,則住在水里鄉頂崁村的大平林,人口約有7百多人。相傳邵族的祖先因追逐白鹿而遷至日月潭定居,其部落社會組織是以父系外婚氏族為其文化特徵,受漢文化影響頗深,但其固有的成分依舊存在,每家之客室內側左牆腳所懸掛的祖靈籃,為不見於其他族群的文化特質,頭目平時是部落祭儀的決策者與社會事務的仲裁者,職位通常由長子世襲。
「公媽籃」即為邵族維持傳統文化的最佳例子。在公媽籃中,放置著祖先曾經穿戴過的衣服和飾品,這就是邵人祖靈信仰的具體表現,公媽籃又稱為祖靈籃。祖靈籃是神聖的,它保護著全家人的平安,平日不可隨意移動,若遇家中有事,小從買賣牲畜,大至婚喪喜慶,都必須請祭師來向祖靈報告祝禱,若無則可能會引起祖靈的不悅,因而降禍至該家族。邵族的祭師稱為「先生媽」,全由六位女性擔任,主要負責的工作是和祖靈溝通與主持祭儀的進行。先生媽在邵族的社會中是受人敬重的,她必須是位家庭與婚姻生活幸福的人才有資格。同時,她還必須在資深的先生媽陪伴下,到祖靈地lalu島(現稱拉魯島)獲得祖靈的認可之後,她才算通過完整的儀式,而六位先生媽又個別掌有數個姓氏的祭儀。
生活方式以漁獵、農耕、山林採集為主,目前日月潭的邵族,是擅漁獵的族群,他們發展出來的漁獵方式,例如「浮嶼誘魚」、「魚筌誘魚」等,是邵族文化獨特之處。邵族的杵音為眾所皆知的傳統文化,起源於婦女們在收成時必須將穀物去殼,去殼的方法為各家同時用木樁在石塊上槌打稻穗,因此部落中有著叮叮咚咚的聲響,此後族人覺得該聲音合乎音感,且配合著族中婦女們此起彼落的律動美感,所呈現出來的和諧畫面,目前發展成杵音之舞。早期日治時代,這一種原始音樂便為人所稱道,「湖上杵聲」因而成為日月潭八景之一。
邵族的宗教信仰核心是祖靈信仰,祖靈能庇祐族眾,讓族人平安健康,且賜福給族人,使其代代繁衍並生生不息。